視頻說明:近日新華社NEWCHINA臉書賬號播出短片《荒蕪上崛起——科技的力量》,關注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一周年建設成就。
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道 4月22日,松山湖科學城迎來建設一周年。一年來,東莞舉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捷報頻傳、一流創新資源加速匯聚、重大項目紛紛落地……
松山湖科學城為什么發展如此快速?科技企業為什么會青睞這里?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彰顯強勁韌性,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的松山湖科學城也成為外媒關注中國、解讀中國的切口。
強烈追求科技創新的城市文化
近日,Season Group(一家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卡爾·亨在美國《快公司》雜志網站發表了文章《為什么科技企業應該考慮向中國進軍》,講述了集團工廠在東莞的發展和他本人在莞的親身經歷???middot;亨認為,在一個社會如此樂于接受科技進步的國家,在一個有強烈的科技創新文化的國家,科技或創新行業的企業可以從支持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隨后受到社會接受和使用——中獲得巨大的利益。正是因為東莞有著強烈追求科技創新的城市文化,松山湖科學城才得以邁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圖說:資料圖片。
中國散裂中子源落戶松山湖見證了東莞社會對科技創新的追求。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還記得十多年前項目建設之初受到當地農民夾道歡迎的場景。在他看來,當時的東莞與北京、上海等高校院所眾多的一線大城市相比,科研資源基礎匱乏,科技創新存在天然短板。這要求東莞必須用超常規的手段,才可能推動科技資源的引進、集聚和轉化。這種對科技創新的內生的緊迫感,最終迎來散裂中子源在東莞的落地。
適合科研人員工作生活的生態環境
2018年德國《商報》駐中國首席代表、專欄作者、作家弗蘭克·澤林來到松山湖高新區采訪,在他的《科技棲息地》一文中這樣描述:松山湖的綠化帶甚至比街道本身寬得多。
東莞市委書記、時任東莞市市長肖亞非在接受澤林關于“如何說服研發人員和年輕企業家選擇東莞松山湖和濱海灣新區而不是硅谷”提問的書面回復中說到,東莞的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也充分學習借鑒了硅谷注重保護生態等理念。特別是松山湖高新區,許多到過的人都認為其生態環境水平甚至可以與硅谷媲美。這也是兩個園區吸引人才和企業的一大優勢。
圖說:資料圖片。
松山湖高新區建園伊始就確定了“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生態與產業并舉,創業與宜居并存”的規劃理念。建設一年來,松山湖科學城延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將山水生態與科學功能有機融合,打造“北湖南山、一核四區”空間新格局,并以此為基礎謀劃科學城“四梁八柱”。目前,松山湖聚集新型研發機構30家、高校6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500家,形成多樣化創新格局。
先進制造為科技成果轉化帶來助力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也是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2年1月,老撾新聞網刊登《中國“世界工廠”GDP超1萬億元》文章,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接受記者采訪表示,實驗室致力于將先進科學和科學資源與地方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研究,有望幫助“世界工廠”在新時期進一步創新和升級其產業形態。
同期,美聯社網站也關注了松山湖高新區20年取得的科技成就。在標題為《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對科學未來的押寶在松山湖科學城成為現實》的文章和視頻中,它認為,松山湖所在的東莞市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制造業中心,完善的產業配套有利于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產品服務全世界。
圖說:資料圖片。
事實上,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化應用,先進制造業不僅成為東莞科技成果轉化主方向,也是幫助實驗室樣品向市場產品轉變的加速器。今年初,東莞市人民醫院BNCT治療中心項目正式啟動建設。中科院高能所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研發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未來可為惡性腫瘤患者提供全新的癌癥治療手段。
今年3月28日,東莞市政府印發《東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東莞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制造強市。有數據顯示2021年,東莞高端制造業快速增長。例如,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產值增加了66.8%,集成電路增加了22.5%,新能源汽車增加了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