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道 (記者 朱方雨)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日前刊登《對美中關系來說,這將是個炎熱的夏季》一文,作者為美國榮鼎咨詢公司高級經理雷娃·戈洪。文章摘編如下:
俄烏沖突引發了經濟動蕩,同時,伴隨著美國政府對華戰略進入下一階段,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別別扭扭緩和關系的進程可能會中斷,形成美中緊張關系的新循環。
撇開夸夸其談的政治言辭不提,雙方謹慎行事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國在經濟面臨逆風之際,把獲取美元融資和關鍵技術列為重點;華盛頓試圖避免因單邊行動而對盟友造成傷害以及加劇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系,在努力抑制通脹壓力的同時避免擴大二級制裁。
目前有兩大趨勢可能會撼動這種態勢。
首先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軌跡以及全球經濟日益惡化。隨著俄羅斯試圖鞏固一條東南部的陸地走廊,這場如今已經進入第三個月的戰爭可能會凝結為一場凍結的沖突,俄羅斯還可能嘗試“使局勢先升后降”的談判途徑(比如通過擴大其切斷歐洲能源供應的行動;瞄準北約領土上的武器車隊;攫取烏克蘭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薩;甚至動用戰術核武器)。在接下來的戰爭階段,美國將不由自主地想要擴大二級制裁,以試圖迫使俄羅斯投降。但戰爭拖得越久,七國集團制裁聯盟出現裂痕的可能性就越大。
供應中斷、金融制裁、重要商品出口禁令以及整體地緣政治動蕩共同發揮作用,導致糧食和能源價格飆升,這令美國和歐洲出現了近40年來從未有過的高通脹。更可怕的是,從突尼斯到也門,處于歐洲邊緣的極度脆弱國家出現了一波猛烈的政治動蕩。在這些國家,處境艱難的政府沒有用來防止糧食進口驟減的儲備,能源價格飆升對這些國家的民眾也造成了沖擊。
用歌手鮑勃·馬利的話說,“饑餓的暴民就是憤怒的暴民”。極力解決糧食和能源不安全問題的七國集團以外的國家沒有心情接受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有關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說教。如果烏克蘭戰爭提醒美國,把重心轉向亞洲以遏制中國并非易事,那么試想一下,正在經歷嚴重饑荒和政治動蕩的世界不同地區將會出現怎樣的一波外交政策轉移。
另一個方面,在這場戰爭的拐點到來之際,拜登政府正面臨來自兩黨的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它不僅限于清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還要采取更全面的對華遏制戰略,中國也將對美國即將出臺的一系列對華政策措施作出反應。
至少在一些關鍵領域,美國對華戰略的輪廓正在開始形成:
首先,6月到9月之間的某個時候,美方將會對特朗普時代的關稅進行評估,并宣布對中國展開新的調查。這將使白宮得以重新調整關稅,從而有可能免除更多產品的關稅,同時提高對更敏感商品的關稅。
其次,有跡象表明,白宮可能會在夏末發布行政命令,邁出建立對在華投資的審查機制的第一步;與此同時,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正迅速采取行動,要求所有違反披露規定的中國企業從美國的證券交易所退市,與中國監管機構達成妥協的前景渺茫。
此外,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也可能進一步收緊,尤其針對在美中貿易流動中應該限制的美國新興技術和基礎技術;華盛頓還很可能會利用俄烏沖突帶來的多邊勢頭,與七國集團的伙伴協調技術出口管制;白宮還將權衡是否要對更多目標實施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也就是對所有源自美國的技術實施有效的出口管制。
在安全方面,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競爭正在迅速升級;隨著臺灣伺機爭取安全、經濟和政治支持,俄烏沖突正在加劇海峽兩岸的緊張關系;澳英美聯盟(AUKUS)正在加強高超音速導彈能力方面的協調,而且可能很快會接受日本加入其中;不久前,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署的一項安全協議似乎令華盛頓和堪培拉措手不及。
俄烏沖突的回旋效應,加上正在制定的一系列對華政策措施,表明美中關系未來將迎來一個炎熱的政治夏天。這可能是個一觸即發的亂局。美國即將面臨的下一個重大考驗是笨拙地調整適應新的多極秩序:美國政府會針對中國尋求更多懲罰性措施嗎?抑或,在全球經濟步履蹣跚、政治動蕩有可能吞噬比較弱小的中等強國之際,它會選擇在與中國打交道時保持克制?不管怎樣,一場風暴正在逼近。